●實拍書畫作品裝裱成品效果圖
1、錦綾裝裱四條屏豎幅裱軸(可直接懸掛)↓
(配軸頭)
(不配軸頭)
2、裱片(裝裱成裱片后,可以方便客戶在當地直接配框,框不方便運輸要在當地配)↓
.jpg)

.jpg)
3、橫幅書畫作品裝裱成裱桿(可直接懸掛)↓
.jpg)
4、豎幅掛軸(裱桿可直接懸掛)↓

5、斗方立軸裝裱效果(裱桿可直接懸掛)↓

●中國畫
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種類,從美術史的角度講,民國以前的國畫我們都統稱為古畫。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,一般稱之為丹青,主要指的是畫在絹、宣紙、帛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。近現代以來為區別于西方的油畫(又稱西洋畫)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,簡稱“國畫”。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、水墨和顏料,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。中國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,又可細分為水墨畫、重彩、工筆、寫意等;按其題材又有人物畫、山水畫、花鳥畫等。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,橫向展開的有長卷(又稱手卷)、橫批,縱向展開的有條幅、中堂,盈尺大小的有冊頁、斗方,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、團扇等。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,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,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、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、哲學、宗教、道德、文藝等方面的認識。
●宣紙的分類與區別
按加工方法分類,宣紙一般可分為生宣,熟宣、半熟宣三種。熟宣是用礬水加工制作的,水墨不易滲透,可作工整細致的描繪,可反復渲染上色,適宜畫工筆畫。生宣是沒有經過加工的,吸水性較強,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,以之行潑墨法、積墨法,能收水暈墨章、渾厚華滋的藝術效果,寫意作品多用它。熟宣作畫容易掌握水墨,但也容易產生光滑板滯的毛病。生宣作畫雖多墨趣,但落筆即定,水墨滲入迅速,不易掌握。故一般畫山水者喜用半生半熟的宣紙,因其既有墨韻變化,又不過分滲沁,皴、擦、點、染都易掌握,可以表現復雜豐富的筆情墨趣。半熟宣也是從生宣加工而成,吸水能力界乎前兩者之間。
●了解一下國畫裝裱
俗話說“人要裝,畫要裱”,國畫裝裱是一項重要的工作,對于國畫創作者以及國畫收藏者來說都是要了解以及清楚的地方,裝裱的成功與否直接與其保存的時間與方式有很重要的聯系,并且裝裱的樣式形成一種對藝術品極好的烘托作用。
一幅完整的國畫,需要使其更為美觀,以及便于保存、流傳和收藏,是離不開裝裱的。因為中國畫大多畫在易破碎的宣紙上或絹類物品上的。裝裱也叫“裝磺、“裝池”、“裱背”,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,就像西方的油畫,完成之后也要裝進精美的畫框,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。
裝裱還可以分為原裱和重新裝裱,原裱就是把新畫好的畫按裝裱的程序進行裝裱。重新裝裱就是對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不善,發生空殼脫落、受潮發霉、糟朽斷裂、蟲蛀鼠咬的傳世書畫進行裝裱。經過裝裱的書畫,牢固、美觀,便于收藏和布置觀賞。而重新裝裱的古畫,也會延長它的生命力。
那么中國畫裝裱的程序是怎樣的呢?一般是先用紙托裱在繪畫作品的背后,再用錦綾、絹、紙等鑲邊,然后安裝軸桿成品。傳統的裝裱是多種多樣的,但其成品按形式可分為掛軸,鏡芯、手卷,冊頁等幾大類。原裱的繪畫不論畫心的大小、形狀、及裱后的用途,都少不了托裱畫心、鑲覆、砑裝等幾個步驟,而畫心的托裱是整個裝璜工藝中的重要工序。舊書畫的重新裝裱則就相對困難了,首先要揭下舊畫心,清洗污霉,修補破洞等,再按新畫的裝裱過程重新裝裱。
隨著裝裱工藝的發展,現在的裝裱工藝大致可分為傳統的手工漿糊裝裱和機器裝裱,各有優缺點。
●字畫的收藏與保養
1、字畫在裱前是可以折疊存放的,因為宣紙的折疊是不影響裝裱的。但要注意折疊后不要在重物下久壓形成死折,那樣會給裝裱帶來困難。另外要注意防潮,防蟲蛀,把作品置于保鮮袋里可以防潮,防蟲蛀用樟腦球就可以了,但要注意樟腦球不要直接放在保鮮袋里而使宣紙變色。
折疊后的作品裝裱時就可以處理平整了,而如果折后不裱而想處理平整可以試一下這個辦法:將作品平放在一平板上,上覆一白紙,白紙上面再放一層潮濕的軟布,然后用普通電熨斗象熨衣服一樣就可以將宣紙熨平。
2、裱后的作品不掛時也要注意防潮防蛀,展玩時宜兩手提軸,順勢展開,動作宜輕緩。切忌用手托畫背,以防使畫幅折出痕跡。畫軸應在卷緊之后,始可將畫帶系緊。
居室掛字畫,可以宣染藝術氣氛、開拓視野、增添美感、陶冶情操、怡悅身心。但掛時也要注意盡量避光,不要掛在潮濕的墻上等,掛久了上面自然會產生浮土,注意一定要用干燥的軟布,最好是雞毛撣子輕輕拂去。
有條件的可以按四季有別的原則常換,一則免得字畫掛得久,紙質風化變脆;二是有新鮮感,又應景色變化。春掛桃花競放、夏掛荷塘鶴影、秋掛楓紅菊黃、冬掛踏雪尋梅,可以營造閑性逸志。也可反其道而行,夏掛梅花經雪,那么盛夏酷暑中便會感覺到一絲絲涼意。
|